在當代幼兒教育實踐中,支援有特殊教育需要(SEN)的兒童已成為教育專業的重要課題。隨著本地幼稚園中 SEN 學童人數持續上升,教師對融合教育策略與實用教學工具的需求日益殷切。為回應此挑戰,本項目結合 LEGO® 小組活動與人工智能(AI)生成的個人化社交故事,旨在提升兒童的社交溝通能力,並為教師提供具實踐性的專業培訓資源。
社交故事作為一種結構化敘事工具,已被證實能有效幫助 ASD 兒童理解社會情境與調整行為。數碼化的社交故事更提升了其互動性與針對性,尤其在使用動畫與個人化內容時,能顯著促進兒童的參與及理解。本項目引入生成式 AI 工具,協助學生創作個人化的社交故事與動畫,進一步提升教學的針對性與創意性。
LEGO® 為一種具高度互動性與結構性的建構玩具,已被廣泛應用於治療性教學中。近年研究指出,LEGO-based therapy 能有效促進自閉症兒童的語言表達、合作技巧與社交互動,並有助於減少社交焦慮與孤立行為(MacCormack et al., 2021)。這種以小組合作為核心的教學模式,為兒童提供一個安全、具結構性的社交平台,讓他們在遊戲中自然地學習溝通與協作。
本項目涵蓋兩個課程,分別針對在職及準教師,透過 LEGO 工作坊與 AI 工具應用訓練,
讓學生學習如何設計教具、創作社交故事,並於真實教學場景中實踐所學。
項目亦與心理學家及本地幼稚園合作,進行教學實驗與成效評估,並最終製作成一本電子小冊子,作為教學資源與專業分享之用。
本小冊子記錄了整個項目的理念、實施歷程、學生作品與教學成果,並透過 QR code 連結動畫與活動資源,
期望為教育同工提供一份具啟發性與實用性的參考資料,推動融合教育的實踐與創新。
本課程讓在職及準教師參與 LEGO 教學設計與 AI 工具應用的完整歷程,培養教學創新與融合教育的實踐能力。學員能在真實教學場景中進行觀察、設計並實踐個人化教具與故事,有效提升專業成長。
本小冊子記錄項目理念、執行過程、學生作品與教學成效,並整合 QR code 連結動畫及教學資源,期望成為教育同工的實用參考,推動融合與創新。
自閉症譜系障礙(ASD)與AI輔助生成社交故事:
自閉症譜系障礙(ASD)是一種神經發展障礙,通常在幼兒期出現,影響孩子的社交溝通能力與行為表現。根據世界衛生組織(2023)與美國心理學會(2024)的資料,ASD 的主要特徵包括社交互動困難,以及限制性、重複性的行為與興趣,例如難以理解他人表情、重複語句或對特定主題過度專注。
近年來,人工智能(AI)被應用於設計「社交故事」,這些故事能根據孩子的特質與興趣,模擬真實社交情境,幫助他們學習適當行為。研究顯示,社交故事能有效提升 ASD 學童的社交理解與表現,並減少焦慮,為他們提供一種安全、可預測的學習方式,逐步建立自信與人際連結 (Aldabas, 2019)。
本方案融合 AI 社交故事設計與 LEGO® 教學活動,為教師提供多元有效的教學工具。
人工智能(AI)被應用於設計「社交故事」,根據兒童的特質與興趣,模擬真實社交情境,幫助他們學習適當行為。結合生成式 AI 技術,我們能創造更個人化且吸引人的社交故事。
描述句:陳述在某情況下可見的事實,不包含個人意見或假設。
指示句:建議在某情況下的一個反應,或指出一些不同反應的選擇 不經意地引導自閉症兒童的行為,但必須考慮文字傳譯的重要性, 多數用「我會試」或「我可以試試」。
透視句:多數用於描述他人的內心狀況 (包括:知識、感覺、信念、意見、動機或身體狀況)。
肯定句:多解釋於描述句、透視句或指示句之後,用來增強某些句子 的意思,表達一種共有的意思或價值。
學習四種基本句型
製作故事板(例如:「小朋友在課室內玩玩具」)。
運用 AI 程式生成內容及圖片。
文字轉錄音,製作動畫。
LEGO® 具高度互動性與結構性,廣泛用於治療性教學。研究指出,LEGO-based therapy 能有效促進自閉症兒童的語言表達、合作技巧與社交互動,並有助減少焦慮與孤立行為。小組合作為核心,為兒童提供安全、具結構性的社交平台,讓他們在遊戲中自然學習溝通與協作。
💡 座位編排通常會安排 3 位兒童圍坐在一張桌子周圍, 每位孩子擔任一個明確的角色。
閱讀說明書,口頭描述每一步建造指示,不直接動手,訓練語言表達與清晰溝通。
根據工程師指示,從積木中找出所需零件並交給建築師,強調聆聽、理解與物件辨識能力。
接收供應商提供積木,根據工程師說明進行組裝,訓練動手及依指示行動技巧。
為 LEGO 材料命名。
設定規則與目標
建立獎勵計劃
歡迎與議程、場地規則(5 分鐘)
熱身活動、角色分配(10 分鐘)
合作建造(20 分鐘)
自由建造(15 分鐘)
收拾物品、回饋及檢討、與獎勵(10 分鐘)
評估兒童的社交需求
使用 AI 工具創作社交故事
透過故事建立認知框架
透過實踐強化學習
記錄進步並調整方案
我們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,包括學生作品庫及教學工具包,協助教師有效推行樂高工作坊與 AI 社交故事教學。
本項目由香港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的專業團隊開發和推行,結合教育學、心理學及科技領域的專業知識。
香港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高級講師 II
蔡博士為註冊社工、註冊幼兒中心主管及註冊教師,她專注於幼兒教育領域,教學範疇包括:多元需要幼兒教育、幼兒教育領導與管理、遊戲為本綜合課程設計、當代幼兒教學法,並擔任幼兒與家庭研習榮譽文學士的課程及實習統籌主任,以及教師專業進修課程證書 (關顧幼兒多元學習需要) 的課程主任。
她成功申請幼兒教育部門教學創新基金,開展「成為樂高工作坊引導師:運用AI社交故事促進多元需求幼兒的溝通與協作能力」項目。該創新計劃旨在透過革新的特殊教育教學模式,提升多元需要幼兒的社交溝通能力,並培育學前教育工作者在融合教育環境中的專業應變能力。
我們的項目是基於紮實的理論基礎和研究證據,以下是主要參考文獻和資源。
Aldabas, R. (2019). Effectiveness of social stories for children with autism: A comprehensive review. Technology and Disability, 31(1-2), 1-13.
Ashmeade, R. (2016). The effectiveness of digital social stories in supporting children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. [Unpublished master's thesis].
MacCormack, J., Matheson, I., & Hutchinson, N. (2021). LEGO-based therapy for improving social interaction in children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: A systematic review. Journal of Autism and Developmental Disorders, 51(3), 1–15.
Wright, B., Kingsley, E., Cooper, C., Biggs, K., Bursnall, M., Wang, H.-I., et al. (2023). Play brick therapy to aid the social skills of children and young people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: The I-SOCIALISE cluster RCT. Public Health Research, 11(12), 1-137..